陈望道,1891年出生于浙江义乌,是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驱,著名的爱国人士,杰出的教育家和语言学家。他翻译了《共产党宣言》第一部中文全译本,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他一生追求民主、科 学、进 步,是我国新文化运动史特别是语文革新运动史上的倡行者。
陈望道先生曾执教于省立安徽大学。这不仅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,也为安徽大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安徽大学1928年创立于安徽省会安庆,是安徽省第一所有现代意义的综合性高等学府。1929年2月,安徽省政府确定学校为省立大学。正是在省立安徽大学时期,陈望道执教于斯。1928年9月,陈望道创办的大江书铺开业。1933年夏,陈望道接受安徽大学中文系主任周予同的聘请,前往安徽大学任教。陈望道哲嗣陈振新在《我的父亲陈望道》一文中回忆:“一九三三年七月他(笔者注:陈望道)应聘去安徽大学”。邓明以、陈光磊编撰的《陈望道先生生平年表》记载:“(一九三三年)九月,(陈望道)应邀赴安徽大学任教,讲授‘普罗文学’。
周予同(1898年-1981年7月15日),初名周毓,学名周,字豫同、予同,笔名天行。浙江瑞安人。中国经学史著名专家。
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院国文部毕业,1921-1932年先后任厦门大学教员、商务印书馆编辑、《教育杂志》主编、中国著作者协会执行委员,并在私立持志大学、上海大学执教。1933-1935年任安徽大学教授、中文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、《安徽大学月刊》主编,1936-1941年任吴越史地研究会理事,暨南大学教授、史地系主任兼南洋研究馆主任、《南洋研究》主编。1936年,与邹韬奋等共同发表《上海文化界救国会运动宣言》。1943-1945年任开明书店编辑兼襄理。1946年起兼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,期间发起组织大教联。 [4]新中国成立后,担任复旦大学经学家领域教授。1957年以后,兼任上海市历史研究所副所长。
主要作品有《经今古文学》《中国现代教育史》《中国学校制度》《开明本国史教本》《本国史》《中国历史文选》《群经概论》等。
苏雪林(1897年3月26日-1999年4月21日),安徽太平县永丰乡岭下村人,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。近现代知名女作家、学者。苏雪林原名苏小梅,1919年改名苏梅,字雪林,曾用名瑞奴、瑞庐、小妹,笔名有绿漪、杜若、杜芳、灵芬、天婴、野(隹十)、老梅等。
苏雪林因读林纾翻译的新小说而激发了创作热情,17岁便以家乡一个童养媳的坎坷生活道路为题材,用文言体写出了第一篇小说。1913年入一教会中学读书,次年冲破家庭阻挠,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,毕业后在母校附小任教。1918年报考北京高等女子师范,与黄庐隐一起成为旁听生,后都升为正式生。1921年考取了由吴稚晖、李石曾在法国开设的海外中法学院,后转入里昂国立艺术学院学习美术、文学。1925年因母亲生病辍学回国。法国留学回来后一生从事教育,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、沪江大学、国立安徽大学、武汉大学任教。后到台湾师范大学、成功大学等任教。1959年,苏雪林与台湾现代诗派代表覃子豪展开关于现代诗发展的论战,指出台湾现代诗派“晦涩暖昧到了漆黑一团的地步”,其观点得到很多读者的支持。1973年,苏雪林退休。1999年4月21日逝世。
苏雪林是新文学早期重要女作家。主要作品有散文集《绿天》、《青鸟集》、《屠龙集》,长篇小说《棘心》,小说集《蝉蜕集》,传记作品《南明忠烈传》等。
王恒守(1902-1981),字咏声,浙江海宁人。他从中央大学数学系毕业后,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,专攻理论物理。1932年秋回国后,历任山东大学、南开大学、广西大学、中央大学、南京大学的物理系主任、教授。建国后任复旦大学物理系二级教授兼教研室主任。1957年,被错划为右派。1958年调到安徽大学任教。
安徽大学还为王恒守教授摘掉了“右派分子”的帽子。王恒守是全国物理学界知名学者、原复旦大学二级教授,1957 年被错划为右派后,调到安徽大学工作。1961年9月27日,安徽大学党委召开专门会议,专题研究了王恒守教授的摘帽问题,一致同意摘掉他的右派帽子@。
1962 年 “七千人大会”后,安徽大学的甄别工作大大加速。在第一阶段甄别工作的基础上,学校对照政策,重新进行摸底排队,并增加了负责甄别工作的干部,改进了工作方法。如在甄别时认真征求被甄别人的意见,学校领导找他们谈心,向他们赔礼道歉,如果甄别对象要求召开会议宣布甄别结果,则召开会议予以宣布;如果甄别对象不要求召开会议宣布的,则尊重被甄别人的意见,绝大多数被甄别对象因此解除了心理疙瘩。学校对21名“右派分子”进行了改正,在甄别时十分注意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,凡是甄别结束的,立即安排其工作·。通过甄别平反工作,安徽大学增进了团结,调动了广大干部和教师的积极性,党内外关系、青老年教师关系、师生关系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。
周枏(1908-2004),字叔厦,江苏溧阳市人。中国罗马法泰斗,被誉为当今中国法学界“罗马法的活字典”。
1980年,周枏到安徽大学法律系任教后,在全国率先讲授《罗马法》,并铅印授课提纲。提纲后经其扩充整理为《罗马法提要》一书。同时,周枏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《法学词典》和《中国大百科全书·法学》的编辑工作,发表了《罗马<十二表法>译评》等文章。
1983年,国家司法部与安徽大学法律系合办罗马法师资进修班,由周枏主讲《罗马法》。当时参加进修班的中南政法学院、吉林大学、西南政法学院等高校的十几位教师,他们后来都成为各自大学的罗马法专家。在进修班结束时,学生倡议将周枏教授讲课的录音和笔记分工整理出书。1987年,安徽大学将其书稿报经审批,列入国家教委《1988-199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》项目,定名为《罗马法原论》。该书1994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,1996年4月第2次印刷,2001年2月第3次印刷。与梁启超、蔡元培、费孝通等人的35部著作一起,《罗马法原论》被选入商务印书馆的“百年文库”
陈盛清(1910-2009),江苏溧阳人。著名法学家,中国法学会的发起人之一。
1980年,陈盛清到安徽大学法律系工作。先后任安徽大学法律系主任、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。陈盛清还应邀参加中央民法起草小组召开的民法座谈会,被指定为第一小组长,参加民法草案二稿修改的全过程,并参加国家司法部首次所属政法院校硕士授予点的评议工作。
1981年起,陈盛清开始招收法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,成为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的一批硕士研究生导师之一。他先后讲授了中国法制史、外国法制史、中国民法史、中国刑法史、历代刑法志、比较法制史、英美民法等课程。
陈盛清在安徽大学法律系执教时,为学生总结了一套“5W1H”法学专业学习方法,“When即时间、背景,Where即地点、国度,Who即人物、重要人物法制思想的影响,What即法的性质、本质,Why即原理、立法理由,How即法的来龙去脉、立法趋势”。他主编的《外国法制史》获1993年安徽省高校首届优秀教材“省级优秀教材”一等奖。
李世雄教授是著名数学家,曾任中国数学学会第四届、第五届理事,因病于2006年11月2日逝世,享年77岁。
李世雄,1929年10月生,浙江省宁波市人,1958年8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,同年来安徽大学数学系执教,先后任助教、讲师、副教授,于1986年4月被评为教授。1983年至1997年任安徽省第五、六、七届常务委员,2000年退休。
李世雄同志的一生,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一生,是为安徽大学教学、科研奋斗的一生,是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一生,他真正做到了“学高人为范,品端人敬之”。他培养的众多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、专家、教授。他是李群、调和分析、小波分析、辛几何及数学应用方面的专家。
李世雄同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曾被评为“安徽省劳动模范”,获得“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”称号、“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”称号,先后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、三等奖和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奖项。
李世雄同志于1953年左肺全部切除,1969年胃又切除四分之三。他是凭着一颗对党的教育事业的赤忱之心、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、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和对安徽大学的无私奉献,为我校的教学、科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,以实际行动为我校的教职员工树立了热爱安大、爱岗敬业的光辉榜样。
为纪念李世雄教授,弘扬他“爱教育、爱科学、爱学生、轻名利、重奉献”的高尚师德和奉献精神,安徽大学建立了师德师风教育基地——李世雄教授纪念馆,内设有“生平简介”、“求学时光”、“情系安大”、 “亲情友情”、“师生情深”、 “师德永传”等版块,充分展示了他致力于教育、科学事业的一生。
何家庆(1949年-2019年10月19日),安徽省安庆市人,因多年研究魔芋并传授魔芋技术被誉为“魔芋大王”。
何家庆,曾任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主任,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,1972年安徽大学毕业留校任教,2013年7月受聘成为南京大学植物标本室主任;先后获得"全国劳动模范”"全国第七届扶贫状元"“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”"全国师德先进个人”“省劳动模范”、安徽省“五一劳动奖章”
1976年,何家庆调回安徽大学生物系任教,从事植物分类学和药用植物学的研究与教学。对专业知识的追求,何家庆萌生了考察大别山的念头,1910年,法国传教士曾来到大别山的白马寨,采集500号植物标本,现存江苏植物研究所,被视为珍宝。山区考察之难,可见一斑。
何家庆传授了魔芋栽培知识,科研上也取得丰硕的成果,中国现有的27个魔芋品种,他采集到17种,他还发现了最原始的魔芋生存形态,证明世界魔芋的故乡在中国。他还发现了许多极具开发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,每一项开发,对贫穷山区脱贫都有重要的价值。
磬苑校区: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路111号 邮编:230601
龙河校区:合肥市肥西路3号 邮编:230039
安徽大学档案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