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蔡敬民
蔡敬民
蔡敬民(1963— )2019年8月起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。 蔡敬民,1963年7月,汉族,籍贯庐江。安徽大学党委书记。二级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 合肥联合大学微生物专业、理学学士,安徽农业大学森保专业、农学硕士,德国耶拿大学微生物专业、自然科学博士,韩国顺天香大学教育学名誉博士。曾在德国东福里斯兰应用科学大学、德国斯图加特大学、德国威廉港应用科学大学、德国罗斯托克大学、德国耶拿大学工作和学习。 先后担任合肥联合大学教工团总支书记、实验室主任、教研室主任、教务处副处长、处长。2003年6月任合肥学院党委委员、副院长,分管教学和国际合作工作。2009年7月起任合肥学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。2013年11月至2019年8月任合肥学院党委书记。2019年8月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。 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,教育部新工科工作组成员,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型高校国际交流分会理事长,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;《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》杂志主编、《生物学杂志》编委会主任委员、《中国大学教学》编委会委员、《工业微生物》杂志编委会委员、《Jahrbuch Angewandte Hochshulbildung》Springer VS共同出版人。中共安徽省十次代表大会代表,安徽省十届、十一届、十二届、十三届人大代表。 在自然科学领域,长期从事微生物学研究。在高等教育领域,长期从事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。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级、省级科研项目和教研项目十余项。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起草专家组成员,教育部评估专家、评估专家组组长。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修订专家组成员,评估专家、评估专家组组长。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高级培训师。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,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,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,安徽省第六届青年科技奖。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,二等奖1项,安徽省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、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2项。 获安徽省首届重大教学成就奖、陈香梅教育奖。获“合肥第四批、第五批、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”和“省十届优秀人大代表”等荣誉称号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2018年荣立安徽省三等功,2011年荣获全国“五一”劳动奖章。
-
匡光力
匡光力
匡光力(1961— )2017年3月起任安徽大学校长。 匡光力,汉族,1961年9月出生, 籍贯安徽六安。现任安徽大学校长、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。理学博士,二级研究员,博导。1983年7月安徽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,1990年4月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毕业。1990年--1992年在德国Juelich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。1995年3月起任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微波加热研究室副主任、主任;2000年5月任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、党委副书记; 2001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、党副书记; 2005年元月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; 2014年4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,2017年3月起同时担任安徽大学校长,2008年5月开始兼任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主任,同时被任命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——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项目负责人。
-
项南
项南
项南(1918—1997)1951年至1953年2月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。 项南,原名项德崇,福建连城人。1929年参加少年先锋队。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41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。1941年任苏北建阳县财经科科长,阜东县政府秘书,中共阜东九区区委书记,中共阜东县委宣传部长。1945年任苏北第五区专署建设处处长。1947年任苏北第十一专署财经处处长,中共江淮区委干校党委书记,中共甘泉县委书记,中共滁县地委宣传部副部长,中共东南县委副书记兼东南支队政委,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皖北区工委副书记、青委书记。1951年任青年团安徽省委书记,安徽大学党委书记,华东军政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,青年团华东工委书记,华东军政委员会青年运动委员会书记,1955年5月任青年团中央宣传部部长。1957年5月任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,中阿友好公社党委副书记。1961年11月任农业机械部、第八机械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、农机局局长。1966年至1970年“文化大革命”中受冲击,下放“五七”干校劳动。1970年5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农机局局长、党的核心小组成员。1977年9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、党的核心小组成员。1979年2月至1981年1月任农业机械部副部长、党组副书记。1980年12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务书记。1982年2月任中共福建省委第1书记兼福建省军区第一书记。1982年3月至1983年4月任福建省人大主任。1985年7月至1986年3月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福建省军区第一政委。1987年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。1989年5月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后任中国扶贫基金会首席顾问。第一、五、六届全国人大代表。中共八大代表,第十二届中央委员,十三大中顾委委员,十四大代表,十五大列席代表。1997年11月10日在北京逝世。
-
张行言
张行言
张行言(1916—2008)1958年6月至1966年10月,任中共安徽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。1962年4月任安徽大学校长,1973年2月至1978年2月任安徽大学革委会主任,1977年9月至1983年10月复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。 张行言,河北怀安县人。1935年冬,在河北省立北平高中上学时,因参加“一二·九”运动遭到反动军警通缉。1936年3月在上海考入浙江大学。1937年4月,在浙大组建成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杭州市支队。1937年11月转到八路军前方司令部随营学校学习。1938年3月,随营学校并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。抗大毕业后,转抗大教员训练队学习。此后,在马列学院中国问题研究室、马列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室、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、中央党校三部和中央党校校部,从事研究工作和党的其他工作共七年。抗战胜利后,经中央组织部调往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任科长。解放战争期间,先在西柏坡中央工委工作,石家庄解放后任石家庄市公安局党支部书记兼秘书主任,天津解放后,任天津市公安局经济保卫处处长。新中国成立后,任政务院专家工作处副处长。 改“处”为“局”后,任国务院专家工作局常务副局长兼党组书记。1958年6月至1966年10月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。1958年9月至1962年3月兼任安徽大学副校长,1962年4月任安徽大学校长,1973年2月至1978年2月任安徽大学革委会主任,1977年9月至1983年10月复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。
-
郑淮舟
郑淮舟
郑淮舟(1916—2017)1975年7月至1977年8月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。 郑淮舟,安徽省怀远县考城乡(今属凤阳县)人。1937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五中学,1938年参加革命。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42年1月,郑淮舟以中共泗五灵凤县(泗县、五河、灵璧、凤阳)委领导成员身份,兼任新四军四师十一旅敌工部长、敌工站长、联络站长。1943年,郑淮舟修复淮河沿岸河堤工委书记兼指挥,成为我党历史上治理淮河的第一人。1946年7月,郑淮舟随部队西撤豫东,1947年2月,任豫皖苏区中共夏邑县委书记兼武装总队政委, 1947年10月,任中共凤台县委书记兼武装总队政委。建国后,郑淮舟历任中共安徽省委政法部副部长、宿县行署专员、安徽大学党委书记、安徽省人民政府秘书长、安徽第六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。1988年,郑淮舟同志离休。之后,一直担任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。2017年在合肥逝世。
-
孙献忠
孙献忠
孙献忠(1941— )1983年10月至1985年任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(主持工作),1985年至2003年6月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。 孙献忠,安徽亳州人。中共安徽省委第六届候补委员,省九届人大常委,兼任安徽省省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,安徽省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,安徽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,享受安徽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。1964年8月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,后留校工作,曾任数学系副主任、党总支副书记、书记。长期从事党政工作,主编有《高等学校党校党课教程》,在《中国高等教育》《新华文摘》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。曾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,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、安徽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。
-
陆勤毅
陆勤毅
陆勤毅(1954— )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。 陆勤毅,198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。1983年以来,在安徽大学历史系任教,历任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教授、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、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、安徽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。1995年2月至1997年9月,担任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; 1997年9月至2003年6月,担任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; 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担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< 曾两次获安徽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、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、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、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。现主持国家社科研究基金项目《皖南商周青铜器的整理与研究》、国家《清史》项目,担任《安徽通史》(先秦卷)主编。
-
黄德宽
黄德宽
黄德宽(1954— )1997年至2009年任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;2009年7月至2014年7月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。 黄德宽,安徽广德人。先后于安徽大学、南京大学、吉林大学获得文学学士、硕士和历史学(古文字学)博士学位。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教授,博士研究生导师,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,中共安徽省委第七届、第八届委员,全国政协委员,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长,主要从事中国文字学、古文字学教学和研究工作,独著和合撰有《汉语文字学史》《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》《汉字理论丛稿》等论著。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“九五”重点项目《商周秦汉汉字发展谱系研究》等多项。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,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学部委员,中国文字学会会长等职。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,1998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(一、二层次),2007年、2008年两次入选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。成果曾入选国家优秀成果文库,先后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、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一等奖等奖励。
-
李仁群
李仁群
李仁群(1959— )2014年7月至2019年8月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。 李仁群,安徽临泉人。博士、副教授。1974年应征入伍在83360部队服役,1979年退伍至安徽阜阳地委党校工作,1988年考入安徽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,1991年毕业后留校工作,1993年起先后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、校长办公室主任、党委办公室主任、学校办公室主任、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主任、校长助理,2006年2月任安徽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,2009年3月任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,2014年7月至2019年8月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。期间于1999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。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、研究工作,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人生哲学、道家哲学,在《哲学研究》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,合作出版《道家与中国哲学》等著作三部,曾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。
- <
- >
-
刘文典
刘文典
刘文典(1889—1958)1928年4月至1929年月1月任安徽大学预科主任、文法学院院长,主持安徽大学校政。 刘文典,字叔雅,安徽合肥人。早年入芜湖安徽公学学习,1909年赴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留学。1913年8月,再赴日,加入中华革命党,任孙中山秘书,1916年归国,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,同时担任《新青年》的英文编译工作。1927年9月,任安徽大学筹备委员。1928年4月,安徽大学成立,任预科主任、文法学院院长主持校政。当年发生学生罢课风潮,刘文典为保护学生当面顶撞蒋介石。被撤职关押。 释放后回北平,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,兼任北京大学教授。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教授,1944年受聘于云南大学文史系。新中国成立后,继续在云南大学任教,被聘为首批一级教授。九三学社成员,全国政协第一、二届委员。1958年7月病逝于昆明。著有《淮南鸿烈集解》《三余札记》《<庄子>补正》《<说苑>校补》等。
-
程天放
程天放
程天放( 1899—1967 )1929年1月至6月任安徽省立大学校长。 程天放,原名学愉,江西新建人。191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。后赴美国、加拿大留学,获伊利诺斯大学政治学硕士、多伦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。1926年回国后,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宣传部长、江西省国民政府教育厅厅长、中央大学政治学教授等职。1928年12月任安徽省国民政府委员、教育厅厅长、安徽省国民政府代理省主席。1929年1月至6月兼安徽省立大学校长。1932年春至1933年春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、浙江省国民政府教育厅厅长。抗日战争初期,任国民政府驻德大使,之后任四川大学校长、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兼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、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等职。1949年去台湾,任台湾国民党政府首任教育部长,1967年卒于美国纽约。著有《使德回忆录》《美国论》《中苏关系史》等。
-
王星拱
王星拱
王星拱(1889—1950)1929年6月至1930年6年任安徽省立大学校长。 王星拱,字抚五,安徽怀宁人。毕业于英国伦敦理工大学、获硕士学位后,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,同时投身于新文化运动,是《新青年》重要撰稿人之一。1923年参加“科学与玄学”论战,倡导“科学万能”,颇具影响。1923至1926年参与安徽大学筹建。1926年,任南京第三中山大学高等教育处处长、理学院化学系教授。1927年底出任国立武汉大学筹委会委员,之后任武汉大学理学院院长、副校长、校长,主持武汉大学校务。1929年6月至1930年6月,兼任安徽省立大学校长。任内创建安徽大学理学院,主张以科学精神教育文科学生,强调文理科相互渗透。1945年5月,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,12月任中山大学校长,不久辞去中山大学校长职务。1950年在上海病逝。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同志称其为“一代完人”。著有《科学方法论》 《科学概论》等。
-
杨亮功
杨亮功
杨亮功(1897—1992)1930年6月至1931年6月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;1948年7月至1949年4月复任国立安徽大学校长。 杨亮功,安徽巢县人。1920年毕业干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。1922年赴美斯坦福大学留学,1924年获教育硕士学位,随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院,1927年冬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。1928年1月回国,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(河南大学)教授兼文科主任,7月任上海中国公学副校长。1929年9月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长。1930年6月至1931年6月任安徽大学校长。1931年秋,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兼教育学系主任,2月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。抗日战争时期任皖赣区监察使、闽浙区监察使。1945年10月任福建、台湾区监察使,赴台参与中国接收台湾主权。1946年任国立安徽大学筹委会委员、参与学校筹建,1948年任国立安徽大学校长。1949年去台湾,任台湾师范学院教授兼教育系主任,并兼“国立”编译馆馆长。后历任台湾国民党政府监察院秘书长,考试院考试委员、副院长、院长。1978年8月,聘为“总统府”资政。著有《中山先生教育思想述要》《教育学研究》《西洋教育史》(译本)《中西教育思想之演变与交流》等。
-
何鲁
何鲁
何鲁(1894—1973 )1931年6月至1932年4月任省立安徽大学代理校长。 何鲁,字奎垣,四川广安人。早年考入成都机器学堂,毕业后被保送入上海南洋公学,不久转入清华学堂读书。1912年作为中国第一批勤工俭学者赴法国,之后考入里昂大学、获数学硕士学位。1919年回国后,历任东南大学、大同大学教授。1925至1926年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。1929年被安徽大学聘为教授,1931年6月。安徽省国民政府聘其为省立安徽大学代理校长。任内制订学校发展计划,扩充院系。1932年4月辞职。之后相继任重庆大学、云南大学教授和四川大学教务长、校长等职。新中国成立后,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、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、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、中国数学会理事。毕生从事高等教育和数学研究工作,是把现代数学最早引进中国的学者之一。他非常注重应用数学的研究,培养出吴有训、钱三强、吴文俊等高足。1973年9月病逝,终年80岁。著有《商务数学丛书》《二次方程式详论》《代数》《微分学》《变分法》《虚数详论》等。
-
程演生
程演生
程演生(1888—1955)1932年4月至1934年1月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 。 程演生,字源铨,安徽安庆人,早年肄业于安徽高等学堂,后留学英、法、日等国,获法国考古研究院博士并曾任该院研究员。回国后,历任北京大学、暨南大学教授。积极参与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,为《新青年》杂志主要编辑之一。北伐后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特派员,赴法国、土耳其、阿富汗、比利时、暹罗等国考察教育、政治、经济。1932年4月任安徽大学校长,聘请陈望道、周予同等京沪著名教授来校任教。抗战期间蛰居上海、安庆,汪伪政权多次邀其出任外交部长或开办大学、均被拒绝。其间,与李季、王独清共同编纂《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》。1945年主持安徽学院。新中国成立后,任上海市文史馆员,1955年在上海病逝。一生酷爱戏曲艺术,尤好京戏,著有《国剧概述》《皖优谱》等戏曲论著。另有《圆明园图考》《安徽清代文字狱备录》《安徽丛书》《安徽艺术志补》《安徽丛书目提要》《中国清代外交史料丛书》等著述行世。
-
傅铜
傅铜
傅铜(1886—1970)1934年1月至1934年7月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。 傅铜,字佩青,河南兰封(今兰考)人。1905年考取河南官费留学生,赴日留学,1913年转英国留学,师从著名哲学大师罗素,获伯明翰大学哲学硕士学位。回国后历任国立北京师范大学、国立女子大学及中国大学哲学教授。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,他全程陪同,并任翻译。1924年5月至1925年5月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、之后在北京大学、北平女子师范学院、中法大学、安徽大学等校任教。1934年1月至7月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。新中国成立后,被聘为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特约研究员和中央文史馆员。一生从事西方哲学研究,为国内最先研究西方哲学的学者之一,著述甚多。1970年在北京病逝。
-
李顺卿
李顺卿
李顺卿( 1894—1969 )1934年7月至1938年3月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。 李顺卿,字斡忱,又作斡臣,山东海阳人。毕业于金陵大学,获森林学学士学位。后赴美国留学,获耶鲁大学森林学硕士学位,芝加哥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。历任北平师范大学生物系主任,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,中央大学教授、系主任、教务长。1934年7月至1938年3月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,任内积极发展学校系科,筹建安徽大学农学院。新中国成立前夕去台湾,任台湾省林产管理局局长,台湾大学教授兼植物学系主任,台湾省政府顾问。1969年在台北逝世,终年75岁。著有《中国森林植物学》《森林植物社会进化》《造林学》《森林保护学》等。
-
陶因
陶因
陶因(1894—1952)1946年9月至1948年7月任国立安徽大学校长。 陶因,字环中,安徽舒城人。1910年赴日本留学,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系。曾和同学合译马克思《资本论》。后转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。回国后,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、中法大学、中国大学教授。1926年赴广州参加北伐战争。翌年,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养成所副所长,后又任十一军政治部主任。1928年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。1929年始先后任安徽大学教授兼法学院院长,武汉大学教授兼经济系主任、教育长,国民党中央党部视察员。1945年任国立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,翌年任校长。新中国成立后,先后任广西大学、南京大学教授。在经济学方面造诣颇深,时有“南陶(因)北马(寅初)”之誉。
-
许杰
许杰
许杰(1901—1989)1949年10月至1954年2月任安徽大学校长。 许杰,号心吾,安徽广德人。1919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。1925年毕业,任教于安庆建华中学。后加入中国共产党,任中共怀宁中心县委委员。1930年由李四光介绍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。1943年任云南大学矿冶系教授。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。1949年先后任中央研究院接管组组长、安徽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和校长。1953年后历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、民盟安徽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地质部副部长。1959年组建地科学研究院兼任第一任院长,领导组建了全国地质图书馆和全国地质博物馆。在地质和地层古生物学方面多有研究,为中国笔石学研究奠定了基础。1985年获联邦德国地质学会授予的最高科学奖莱波欧尔德·冯·布赫奖。曾多次出访参加国际地质大会。历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务委员,中国民主同盟第二、三、四、五届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,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,第五、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,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委员,中国科协名誉理事,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,地质矿产部顾问兼部科技委员会主任。主要著作有《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》《论三角笔石》及《许杰笔石论文集》。
-
曾希圣
曾希圣
曾希圣(1904—1968)1958年9月至1962年3月以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任安徽大学校长。 曾希圣,湖南资兴人。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。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,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后在汉口、河南、烟台、上海等地做兵运和情报工作。历任中共长江局军委秘书长、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侦察科长、中央军委第二局局长等职,后参加长征。皖南事变后,在江北负责接应突围过江的皖南新四军指战员。后任新四军第七师政委、中共皖江区委书记、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、中共中央华东局国民党统治区工作部部长、第二野战军副参谋长、豫西军区司令员等职。1949年后任中共皖北区党委书记,皖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安徽省委书记、第一书记,山东省委第一书记,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,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,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。1968年在北京逝世。
-
张行言
张行言
张行言(1916—2008)1962年3月至1966年10任安徽大学校长,1973年2月至1978年12月任安徽大学革委会主任,1958年6月至1966年10月和1977年9月至1983年10月两度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。 张行言,河北省怀安县人。1935年冬,在河北省立北平高中上学时,因参加“一二·九”运动遭到反动军警通缉。1936年3月转上海后考入浙江大学。1937年4月,在浙大组建成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杭州市支队。1937年11月转到八路军前方司令部随营学校学习。1938年3月,随营学教并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。抗大毕业后,转抗大教员训练队学习。此后,在马列学院中国问题研究室、马列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室、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、中央党校三部和中央党校校部,从事研究工作和党的其他工作共七年。抗战胜利后,经中央组织部调往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任科长。解放战争期间,先是在西柏坡中央工委工作,石家庄解放后任石家庄市公安局党支部书记兼秘书主任,天津解放后任天津市公安局经济保卫处处长。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专家工作处副处长。改“处”为“局”后,任国务院专家工作局常务副局长兼党组书记。1958年6月至1966年10月任校党委书记。1958年9月至1962年3月兼任安徽大学副校长,1962年4月任安徽大学校长,1973年2月至1978年2月任安徽大学革委会主任。1977年9月至1983年10月复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。2008年1月9日在合肥逝世。
-
杨枫
杨枫
杨枫(1919—2012)1978年12月至1979年1月任安徽大学校长。 杨枫,安徽凤台人。幼年在家读私塾,后到万岗小学就读,1939年参加凤台县抗敌后援会,1940年1月转为安徽省运动委员会第七工作团团员,当年入党(当时驻肥西县三河镇),1941年4月任天长县汊涧区区委委员、副区长,8月,调华东局党校学习。9月,任江苏省建阳县一区区长、区委书记。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,为苏北盐阜地委巡视团团员,9月任苏北滨海县河南区委书记。1948年12月,任华中公学一队教导员。1949年1月任合肥市军管会公用事业部副部长,后转为市委组织部副部长。1950年1 至8月任合肥市委职工部部长,1950年9月至1952年8月任合肥市委副书记,1952年9月至1955年7月在中央马列学院学习,1955年8月任合肥市市委第二书记,1956年任安徽省委党校副书记、副校长,1971年至1975年8月,任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,1978年12月至1979年1月任安徽大学校长,1981年10月,任省文教部副部长,1984年12月转为省顾问委员会委员,1985年离休。
-
孙陶林
孙陶林
孙陶林(1911—2001)1979年1月至1983年10月任安徽大学校长。 孙陶林,原名孙传文,江苏铜山人。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。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,组织并参加了“一二·九”学生运动。曾任中华民族先锋队总队秘书长兼宣传部长、北平分部队长。1937年,由中共北方局派往山东工作,先后任民先山东省部队长、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政治部主任。1938年至全国解放期间,历任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长兼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校长、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。1947年领导、组建并主持了山东建设大学的工作。建国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,1958年起先后任安徽大学副校长、校长、名誉校长。著有《深化教育改革的探索》一书,另发表论文《学制必须改革》等。
-
刘永生
刘永生
刘永生(1936— )1983年10月至1987年7月任安徽大学副校长,主持行政工作。 刘永生,安徽肥西人。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,同年来安徽大学数学系任教,从1982年始任概率统计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。1983年10月至1987年7月任安徽大学副校长,主持学校工作。编写“测度论”“概率极限理论”等讲义及“实变函数论”教材(一般测度论部分),发表过《长江、淮河水经流量的预报》《降雹的统计预报》《G(E)上概率测度的紧致性》等论文多篇,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“非参数、半参数统计模型的理论和方法”的主要参加者之一。
-
杜宜瑾
杜宜瑾
杜宜瑾(1936— )1987年8月至1997年4月任安徽大学校长。 杜宜瑾,四川广安人,新加坡侨属,研究生学历。1996年9月加入中国致公党。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、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曾任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、北京市政协副主席、安徽省副省长、中国物理学会理事、安徽科学史学会会长。1958年10月至1987年7月在合肥师范学院、皖南大学、安徽师范大学任助教、讲师、副教授、教授。1983年8月至1987年8月任安徽师范大学校长。1988年2月至1990年6月任安徽省教委主任。1988年3月至1997年5月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。1996年12月起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。1998年3月至2001年3月任致公党北京市委主委。1998年2月至2003年1月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。2003年任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。曾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、全国人大常委。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,全国人大常委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。
-
黄德宽
黄德宽
黄德宽(1954— )1995年任安徽大学副校长;1997年任副校长、党委副书记,主持行政工作;2000年至2010年1月任安徽大学校长。 黄德宽,安徽广德人。先后于安徽大学、南京大学、吉林大学获得文学学士、硕士和历史学(古文字学)博士学位。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教授,博士研究生导师,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,中共安徽省委第七届、第八届委员,全国政协委员,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长。主要从事中国文字学、古文字学教学和研究工作,独著和合撰有《汉语文字学史》、《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》、《古文字谱系疏证》《汉字理论丛稿》等论著。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“九五”重点项目《商周秦汉汉字发展谱系研究》等多项。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,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学部委员,中国文字学会会长等职。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,1998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(一、二层次),2007年、2008年两次入选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。成果曾入选国家优秀成果文库,先后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桨和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、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一等奖等奖励。
-
程桦
程桦
程桦(1956— )2010年1月起任安徽大学校长,党委副书记。 程桦,安徽巢湖人。教授、博导、国家级教学名师、安徽省先进工作者。安徽大学校党委副书记、校长,主持学校行政工作。1985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矿山建设专业硕士研究生,1989年--1991年公派赴日本熊本大学土木工程系留学,1992年--1996年在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。期间,历任安徽理工大学(原淮南矿业学院) 土木工程系副主任、主任,党委委员、副校长。2002年7月任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。2010年1月任安徽大学党委委员、常委、党委副书记、校长。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结构、地下结构设计与计算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。近年来,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,省部级特等奖二项、一等奖二项、二等奖七项、三等奖三项,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,现主持国家级、省级纵向课题5项,横向课题6项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是国家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、安徽省首批高校学科枝术带头人、安徽省科技创新学术团队带头人,安徽省教学名师,兼任安徽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,安徽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,《煤炭学报》编委。
- <
- >